陈虻说:做完一件事后,要写一篇报告。这就是我看完陈虻生平后的一篇报告。

《不要因为走得太远而忘记为什么出发》这是我 2025 年看完的第一本书。 偶然间在 Youtube 上刷到柴静对陈虻的一些印象,并且提到了陈虻的这本书一直跟随着她。于是我也好奇拿来看看。

这本书主要由陈虻的生前好友,北大教授以及他的博士生整理而成。

这本书的前七八章主要是介绍了陈虻做新闻的理论部分。后面 12 章从实际的案例讲述介绍陈虻做新闻的方法,也就是对前面方法的落地应用。对于一个非专业从业者来说,后面 12 章阅读起来有一些难度。不过总体阅读下来,收获颇丰。

陈虻的一些观念还是非常启发人的。例如:要改的不是错误的事,而是人;从做完的一件事中分析为什么犯错,写一篇报告;如果仅仅按他的话去做,那么你就只是工具而已;你真的认为你有思想吗?真的给你自由了,你要表达什么?等等等等

除此之外,尽管是在讲述电视节目,但是很多观点其实对于新的传播媒介制作也有很多的指导意义。

例如:当你提出一个问题的时候,你是否期待这个问题的答案?如果你自己都不期待这个答案,那么这个问题也就没有提出的必要了。

当你深入调查一个事件后,也许你已经位于理解这个事件的第 10 层了,但是你的观众不一样。有一些人可能只处于第一层,有一些人可能位于第五层。

你要分清你的受众大概位于哪个层次,然后向他们解释必要的背景。

我们对新闻的定义往往是最近发生的什么事情,但是陈虻的定义则是:凡是人们不知道的,或是不曾被合适表现,不曾被真正理解的事物,都是新闻。

陈虻说:不要老抱怨别人限制了你的思想 我想请问你,你有什么思想? 真的给你自由了,你要表达什么?

这也是全书影响我最大的一句话。 我有什么独特的,更深的见解吗?爱因斯坦说:群众往往是愚蠢的,真正的进步只由一勺部分人做出。那凭什么认为你就是那一勺部分人?你到现在做出了什么事情?你的经验和他人相比又有多高深呢? 陈虻说:政策空间不是限制我们发展的唯一因素,我们自身的能力也是限制我们。我们在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。 你有没有思想,你的思想有什么价值,你靠什么表达你的思想。

书摘

  • 播不播是我的事。但拍不拍,想不想是你的事。你的脑子里不能有障碍。
  • 是独立的,但有人管你的时候,你的思想不受约束 但没有人管你的时候,你能管得住自己。
  • 对于人的喜恨是没有上升到值得讨论的程度的。
  • 你做的每一个作品都要写一份报告,写给自己看。往后碰到每一个问题,都会有你自己的答案。当年我错过,而且我改正了,我知道为什么这么改的道理。
  • 拍一部片子只能谈创作体会 拍十部片子可以谈创作经验 拍一百部片子才能谈创作规律
  • 三联周刊的坐标:任何一个报道都是去寻找一个事件发生和发展的关系 而不是努力去寻找结果。
  • 电视要让人看什么?一个是娱乐,一个是资讯。 最近在看 “Amusing ourselves to death”(中译《娱乐至死》),里面提到:电视里充斥着的只有娱乐。咨询应当是与我们相关的,而电视里没有。
  • 观众想知道什么?观众又想知道什么? 这两个东西相加之后,他的疑惑又是什么? 这就是在制作新的传媒制作内容的时候,每一个创作者应当去思考的,去做到的。
  • 我们应该如何去处理我们知道,但是观众不知道的事情?
  • 我们不应该利用自己工作的便利,向大众解释自己的不易。每一种工作都不容易,选择了一种工作,也就选择了一种生活方式。 最近很多 App 软件在更新的时候,经常会有开发者夹带私货。比如前端开发说自己多么多么不易,后端 xxx 的。
  • 我能想象陈虻要是知道了这件事情一定会说:我找两个记者跟你们走一趟。虽然他不能再找记者跟我们走了,但是和我们走的记者却越来越多。 这句话让我深深感动。即便陈虻已经逝世,但陈虻的精神旗帜还在鼓舞引领着许多传媒人。
  • 电视剧就是要从感性到场到理性到场。 制作节目的时候,可以先使用感性去吸引观众读者的注意,而后利用科学严谨的逻辑分析帮助观众成长,有收获。
  • 只有大家都能接受你的目标、追求,才会提供情感和动力。而不仅仅是劳力和金钱方面的关系。重要的是对人心理的管理,而不是行政的管理。 对于企业与公司,我们更应该看重所追求的,而不是仅仅是金钱。如果仅仅是为了金钱而工作,那这样的工作往往没有获得感,也会很快厌倦。
  • 我不是在改片子,而是在改人。我可以不在乎某个片子播出的效果,不在乎栏目一时的长短,但在乎的是制作节目的人的变化,在乎的是一支队伍的整体提高。 做完一件事,不仅是要看这件事情完成的怎么样。更重要的是,这件事做完了,你有没有成长,有没有提高。
  • 我在审节目的时候不会说不好,只能说怎样会更好。我不会告诉你怎么改,而是激发你自己修改的欲望。 只有自己内心深处散发出想要把这个片子做好的欲望,这个事才能成。
  • 怕你片子做不好,就怕你根本不知道什么叫做好的片子。
  • 接收信息的时候,只有寻找到我的信息跟他的信息不同的那部分,他才会真正有变化。如果总是寻找相同的那部分,通过我来验证他是对的,那他一辈子都改不了。 所以这也是避免使用抖音等根据兴趣内容推送的资讯流的理由。这些软件只会让你固有的想法越来越偏执,而不会给你带来任何成长。 可能我们还没被 AI 取代之前,就已经自己丧失了生成价值的能力。
  • 你的错误不是解释给我看的,而是解释给其他人看的。你能把所有的能都解释一遍吗? 又是对传媒的内容制作的一个建议。
  • 如果仅仅是照着他的话去做,他就仅仅只是工具而已。 在使用 AI 工具的时候,也不能是仅仅做到复制粘贴。那就成了 AI 的工具,而不是让 AI 成为我的工具。
  • 陈虻对柴静的评价:我看中你一点,你不人云亦云。虽然现在这个特点表现出来的是你的较劲。但总有一天如果你能独立思考,训练自己的话,它就会成为你独立思考的开端。
  • 说心疼是父母的事。教练要做的事是不让他犯任何一个错误,让他逼近极限。
  • 我独自向前,看不见他。但有一些瞬间,他仍以世间万物的面目注视着我。
  • 我们强调记录过程。思考留给观,,结论由观众得出。
  • 当你知道他放弃了哪些东西,你才知道还有多少种可能性。你不研究他为什么放弃,你就不会知道他保留这个东西的坚决。
  • 经常更换目标的原因是你对你的目标不够坚定。为什么你对你的目标不够坚定?因为这件事的价值你认识的还不够深刻。
  • 媒体不仅仅是传播信息,他们也有自己的立场。但是他们立场的表达通过后期的剪辑,对题材的取舍和剪切来完成。而不是通过话语表达。 所以所有的媒体都是有立场的,在获取信息的时候就应当尽可能获取多方信息,用自己的思考去筛选过滤错误的信息。
  • 对于同样的事情,你我的想法不一样,判断的结果也不一样,结果的差异就是素质的差异。
  • 陈虻在生活空间当制片人的时候,那个节目还只是教大家如何种田做菜。但是陈虻说,他要用这样的节目推动中国新闻改革。
  • 衡量一个人对初衷的真诚,要看他愿意为这个初衷付出多少代价。
  • 招人看的是初衷、技能、能独立思考,有自己的价值观。
  • 你的脑子是有程序的。
  • 你接受的信息已经形成了对事物的习惯性认知。你只是一个机器人,按照给你设定好的程序来判断,而不是你的感受。
  • 我们从小就在宣传的律令中长大,好坏是判断先行的。要独立思考,就要放弃这种坏的思维。
  • 他从来不改我任何的问题,只改我这个人。
  • 观点人人都有,但稀缺的是经验。
  • 人的经验越具体,越深入,他留给观看者的触动和思考的空间就更宽广。
  • 不论什么新闻,都可通过逻辑链条环环相扣,把一个庞大的结构从地底下拉出来。
  • 因为它就在生活力,等着我去发现,而不是我设计好去寻找证明。

书中提到的相关内容

  • 柴静,《陈虻不死》,《看见》第二十章
  • 崔永元,好人走了
  • 晶刚,一次漫长的告别——追思陈虻
  • 注视
  • 梁晓涛,记住陈虻
  • 陈真,寒夜里的恸哭——写在陈虻离去的时刻
  • 《以生命的名义》,同性恋话题的纪录片
  • 柴静,我以为失去了他,但是没有
  • 孙玉胜,十年 从改变电视的语态开始 修订版
  • 阿丘,我在他的脊背上看见了天边 (陈虻曾在年会上背着阿丘)
  • 刘波,天堂里还会有百姓故事
  • 何昊,印象陈虻
  • 相逢 2000 年,陈虻导演的与国际社会一同迎接 2000 年到来的节目
  • 敬一丹,你的眼神
  • 优秀的陈虻走了
  • 陈虻,属于你的平安夜
  • 王开岭,陈虻兄,常回来看看 这里面提到的很多怀念他的文章我都已经找不到了。